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和《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广中心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就“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研讨。
李扬在发表演讲时指出,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有5个现象正在长期化: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低迷长期化;二是低利率乃至负利率长期化;三是通货紧缩长期化;四是债务长期化;五是去全球化。他认为,未来全世界最主要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哪个国家能有效动员科技创新的力量,这个国家未来就会领导这个世界。
李扬开门见山地指出,顺势而为是最重要的。他说,从07年全球危机以来,有一系列新的现象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危机的深入,这些现象是长期化的。我们必须认识这些已经长期化的现象,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李扬将这些长期化的现象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低迷长期化。危机已经八年,现在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之中。这个过程,还会有五到十年。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新常态至少还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第二、低利率乃至负利率会长期化。从2014年开始,全球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名义货币利率为负,而且长期化。这个现象之前从来没见过,令我们做金融的人非常惶恐甚至感到恐惧。
第三、通货紧缩长期化,物价长期低迷。中国PPI长期在负值,CPI在2以下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全球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面对低物价甚至不断下走的物价,消费者是欢迎的;但对于生产者来说,物价下跌是灾难。物价持续下跌,意味着从购进到产出就已经有亏损。
第四、债务长期化。如果说的再深入一点,是杠杆率上升长期化。中央现在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中有一个“去杠杆”,就是杠杆率太高,大家借钱太多。借钱多,杠杆率高,在历次危机中也都有。走出这个怪圈的唯一出路就是把杠杆率降下来。但是这七八年,杠杆率不仅没降,反而在上升。
第五、去全球化。从大趋势来说,全球化是在萎缩的。
李扬指出,这些情况很值得重视,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个长期化的趋势:增长速度持续下行,经济长期低迷
几个主要的国际组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国等,近年来不断下调增长速度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行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劳动生产率在不断下行。好几个国际组织的研究显示,今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零,明年会是负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投资收益率不高,大家就不愿意投资;不愿意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就下来了。所以,简单理解中国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原因,就是一句话:投资下来了。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在于劳动生产率下降,在于它导致的投资收益率下降。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创新不足。
现在,各国政府都把创新放在第一位。不创新,劳动生产率上不去,投资没有收益,就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增长。现在全世界都在等待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现在的科技进步太小,全球经济体的体量这么大,局部的变化不可能把它给带出低增长的泥沼。
全世界最时髦的词是“创新”,这是解决根本的问题。但“创新”先要有科学、有思想,然后思想变成技术,技术变成产品,产品变成企业、变成产业、变成产值,再变成就业,中间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就是鼓励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机制。
第二,我们的人口结构在恶化,也就是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最重要的就是抚养比。如果干活的人多,养活的人少,经济肯定是要增长的。如果干活的人少,被养的人多,干活的人创造出一点价值,都被那些被养的人吃掉了,经济是不可能有增长的。
“人口红利”,指的就是总人口中就业人口比重很高,而这个比重很高的就业人口一旦获得就业,就会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非常快,就像过去中国30余年的情况那样。改革开放初期,抚养比很低、就业率也非常低。现在就业率很高了,但是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我们的抚养比也在上升。
这又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日本、欧洲早已如此,美国也已如此,中国现在也如此。包括中国在内,东亚国家已经进入抚养比上升这样一个通道。现在机器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火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到时候都没有人了。我们迟早需要机器人服务。
第三,长期的产出缺口。所谓产出缺口,指的是经济总是达不到它的潜在增长水平。比如,现在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8%左右,达到的是6.7%。如果潜在增长速度长期达不到的话,底线也会不断下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现在全世界都如此。造成长期产出缺口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投资、消费、出口,这几个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现象。没有这样一些需求,经济本来可以达到的那个速度就达不到。
总之,从技术以及它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口结构、需求支撑这几个角度来看,整个经济下滑的趋势依然存在。也就是说,技术如果不得到创新,劳动生产率不能够提高,人口结构恶化情况不改善,潜在增长率老是不能够实现,增长速度还是会继续下行。这里面潜在增长率是可能改善的,人口结构是不可能改善的,至少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善。
经济增长速度会长期的低迷,而低迷是由一系列我们根本无法有力控制的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要当心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第二个长期趋势:低利率和负利率长期化
从金融的角度,利率可以有很多种定义。有人说,利率是信用的价格;有人说,利率是货币的价格。但自有金融在,利率就不会为负。2014年6月,欧洲央行就率先搞了一个负利率,企业到银行存款要先交一笔钱。2008年,美国搞了一个零利率;日本有20多年基本上是零利率。现在欧洲央行直接撕破面纱,负利率。再看中国,中国利率不断下行一定是趋势。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根本上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果储蓄的人多,用储蓄去投资的人少,储蓄过剩,反映在货币层面就是货币供应过剩,信贷过剩,当然利率就下去了。如果人人都要投资,投资的需求大于储蓄的供应,利率肯定上去。
低利率或者负利率现象,反映的是储蓄大于投资。储蓄之所以大于投资,还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投资,因为投资无利可图。这又归结到前面说的实体经济那几个因素上。
由于长期负利率或者低利率,现在配置金融资产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这就导致了一些我们并不太愿意看到的负面现象。比如说,大量资金涌入到房地产领域中。因为必须找到合适的实体领域来进行投资。
负利率或者低利率,这个现象也会长期化。
第三个长期趋势:通货紧缩的长期化
通货紧缩,对应的词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多了,同时导致物价上涨。通货紧缩是货币供应少了,导致物价下跌。但是,当下货币供应并不少。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断在扩张,经济增长6.7%,M2增长12%多,但是物价没有上去,钱到哪儿去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象,不叫通货紧缩,叫“货币供应过剩情况下的物价下跌”。原因就是我们的货币供应不服务实体经济。它一会儿涌到房地产,一会儿到大宗商品。
我们的CPI、PPI很低,其他价格很高,高就包括房地产价格。所以房地产价格飙升,就是货币供应很多情况下物价下跌的一个负产品。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情况,就要让实体投资有利可图,货币愿意进去。
这种情况下,物价上不去,货币供应又很多,导致了几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其中一个现象就是整个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哪个领域都在说金融,大家都想搞金融。而金融出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实体经济领域出问题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
第四个长期趋势:债务的长期化
此次危机起点,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美国居民部门的债务问题。一转眼到了欧洲,变成了主权债务危机。有人说,危机第三轮到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是企业债务危机,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这几年,中国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增长非常之快。企业债中,70%左右是国企的债;地方政府的债增长很快,杠杆率(债务和GDP比率)不断提高。外国人看空中国,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债务问题日趋突出,而且没有解决的办法。
李扬表示,我在这里负责任的说,我们有解决的办法。这个解决办法要损失掉一些已形成的财富,用一些优良资产去填债务的窟窿。从国家的角度,消灭掉一些优良资产,去填那个债务,我们还是有能力的。欧洲这些国家,连这点能力都没有。只要有债,没有什么资产可以填。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债务危机。但是眼见着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优良资产去填窟窿,还是非常可惜的。
为什么债务只增不减?其根源在于当前的货币制度。在古典情况下,如果货币是黄金,债务会有增有减。但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什么成本都没有就可以把货币搞出来,债务当然是只增不减。
我们可能要在债务永远存在的环境中去生活,无非是债务增长的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好在负债不能说都是坏事。从微观角度看,好的企业应该是会借钱、会负债的企业,会用别人的钱干自己企业的事。但凡事都有度,超过这个度就有问题。特别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负债过多,会使这个企业有生死存亡的危险。
总之,债务问题会伴随着我们。如果去杠杆去到零,整个经济将退回到自然经济。但这是工业社会,我们也不可能退到农耕社会。所以我们恐怕需要适应借债的大环境,要做好自己的借债规划。借债不能危急到自己生存。
第五个趋势“去全球化
现在所有事情,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我们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中国搞改革开放,其中开放就是全球化。现在中国在捍卫全球化,而美国去全球化。但现在大的趋势是逆全球化,最主要的标志是已经有连续四年的全球贸易增长率低于全球GDP增长率。如果是全球化,每个国家都在全球分工的背景下来从事生产,一定是贸易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现在在搞收缩,各种贸易壁垒、非贸易壁垒、贸易纠纷等,层出不穷。从这次总统竞选能看出来,美国也要收缩。封锁移民、禁止美国企业外移、绝对不允许外国企业进来,这完全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态势。
中国现在是高举全球化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说到,我们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推动者、建设者。不久前在杭州的G20峰会上,我们张扬的就是全球化的大旗。
这个世界在变化,那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在逆全球化,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就要打着全球化的大旗,争夺世界领导权。毕竟彼强此弱,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化在逐渐萎缩的态势。这种情况,对于我们也是有极大的影响。
在就上述五个趋势进行解析后,李扬进一步指出,由于存在这样五个趋势,而且这五个趋势大部分都与实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等有关。因此,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本失效。人民银行洪荒之力都已经用了,资产负债表比起危机之初大了很多,他现在也回不去了。财政赤字不断出现,也是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状态。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明察秋毫,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这样的战略调整,是因为从需求面来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政策就是在调整需求。需求面调久了效率递减、负作用大,所以要转到供应面,转到实体经济,转到调结构,转到创新。政策的变化,是经济大势的变化造成的。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网站,
http://ie.cssn.cn/shkxlt/ctjx/201610/t20161024_32467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