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轮播图 > “新时代经济学专业期刊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时代经济学专业期刊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9年1月15日,由《经济研究》编辑部、《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时代经济学专业期刊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邀请了在京15家经济学专业期刊编辑部主编(主任),出版社、评价机构和青年教师代表,围绕着如何办好经济学专业期刊,引导经济学研究导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出席会议,并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办刊特色与经验,并鼓励大家努力办好学术刊物;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讲解了2019年社科院期刊建设的相关政策;与会代表就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进一步各自办刊的创新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

一、经济所三刊办刊定位和经验

通过多年办刊的积极探索,经济所三刊设定了两个办刊定位:一是学术研究的窗口;二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以此为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本制度作为支撑,将学科建设和期刊建设、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是三刊定位和学科带头人把握学术导向。经济所三刊分别有自己的学科定位,并且为了更好把握期刊的学术导向,分别配备了三位资深研究员(学科带头人)任主编、常务副主编。其中,《经济研究》定位于应用经济学,由经济增长与宏观理论学科带头人刘霞辉研究员担任常务副主编;《经济学动态》定位于理论经济学,由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胡家勇研究员担任常务副主编;《中国经济史研究》定位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由经济思想史学科带头人魏众研究员任主编。他们将自己的学术专长与刊物的办刊特色相结合,保证了刊物在学术上的前瞻性,充分发挥了刊物的核心作用。这是经济所办刊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体制安排。

二是始终坚持编研结合。经济所的学科布局叫“两学两史”,即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每一个学科布局不仅有研究室,同时还有编辑部,也就是说三个编辑部实际上是融合于“两学两史”的。在整个学科布局当中,《经济研究》和应用经济学的五个研究室组成一个学科集群。《经济学动态》和理论经济学的三个研究室组成一个学科集群。《中国经济史研究》和现代经济史以及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组成一个学科集群。经济所开会是分学科开的,在会议讨论问题的时候,研究人员和编辑人员,或者叫作在编辑岗位上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研究室人员融合在一起讨论。这就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在更深层次上、更广范围内实现了编研结合。三个编辑部每年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室不相上下,已成为我所重要的研究力量,三刊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是独具匠心的安排由编辑部牵头承办大型学术会议。经济所三刊的影响力很大,因此,大型学术会议主要由编辑部承办,这是我所跟其他研究机构不一样的特色。现在已经成为惯例的两个大型学术会议,包括经济研究高层论坛和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分别在每年的上、下半年召开,前者由《经济研究》编辑部承办,后者由《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办。之所以由编辑部负责牵头办会,是要充分发挥学术刊物在学界的影响力,这份影响力来自纵向上自创刊之后期刊与作者群体建立的深厚感情,横向上是通过纸媒和数字化传播的方式与各界广泛的联系,这些都是研究室或其他行政部门所不能比拟的。由编辑部主办的大型研讨会,与会人数都在300人以上(控制人数后),众多高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院长、知名学者、科研机构的领导都参与并发言,因此这里面包含的不只是学术情怀,更有对刊物的深情厚谊。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


二、社科院政策解读与制度创新

社科院目前学术类期刊86家,其中63家入选北京大学核心期刊, 56家入选南京大学核心期刊。院科研局专门设立期刊管理处,总领全院105本期刊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为加快推进社科院期刊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期刊审核制度。期刊审核制度是1999年开始执行的,从专家库中定期聘用审读专家,专业范围覆盖全院所有的期刊,每个季度不同学科的审读专家都要将此类期刊从头到尾的审读一遍,并反馈审读意见,达不到我院期刊管理标准的(高于新闻出版总署),取消编辑人员绩效工资。同时开展院优秀期刊奖和院优秀编辑人员的评选,通过这种形式监督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二是举办主编培训班。内容包括请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来详解政策,或是根据某一类问题,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编辑队伍。通过落实编辑人员的编制,优化职称评定办法为编辑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留住人才,优化队伍。也将联合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就如何进行编辑队伍建设这一问题向人社部和中宣部申请立项研究。四是完善经费管理办法,助力期刊发展。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社科基金、自科基金的经费管理办法,与计财局不断沟通,进一步完善我院期刊类经费的管理制度,把钱用好、用尽、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支持刊物的发展。

三、经济学专业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每本刊物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弄,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通过各位同仁的交流和探讨,总结目前经济学专业期刊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一是审稿周期长;二是缺少思想性的文章。

审稿周期长,一直是困扰各个编辑部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投稿量大,编辑部人手有限,确实有顾及不到的因素,这也将通过网上投稿等技术手段加以改进。另一方面是审稿专家难找。知名学者、顶级专家都因事务性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审稿工作。目前审稿人的主体都是中青年学者,但也都会因为各自的本职工作繁忙,滞后审稿周期。因此,编辑部也在通过完善审稿制度(例如二审中不要增加新问题),尽量提高审稿效率。

缺少思想性的文章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后,当前的投稿在形式上都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很多都是对顶级期刊、权威学者研究成果的模仿,其创新作用有限。而对于经济问题的解释,更多的是停留在热点问题的解释,没有达到理论阐释的深度。而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受限于数据的采集,无法通过模型进程阐述,新生代的审稿人(从大学开始主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人员)会因此一票否决。此外,受到单位对工作量的要求,目前的很多投稿都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不是为了有用、能用和管用,限制了思想火花的迸发。

四、进一步办好经济类专业期刊的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我们提出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学时代命题。经济学界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针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入的经济学思考,并努力给予系统回答。在坚持四个自信的道路上个,中国经济学届已经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期。身处这样的发展阶段,专业期刊必须发挥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在技术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投稿系统,以此优化、简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效率。一方面要紧随媒体创新的步伐,办好电子刊、完善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的力量,扩大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传播作用。一些期刊已经开始尝试将审稿意见、用稿采用的数据、以及作者的写作感想部分发布在期刊的官网上,这不仅能保证用稿质量,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作者群体和编辑部之间的沟通,使办刊从流程化作业发展人性化互动,属于技术进步带动的制度创新,办刊内容因此更丰富,更多元,更具时代特色。

在办刊理念上要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总结,刊发的研究成果要能体现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始终以为人民做学问为己任,要求我们发的每一篇稿子它一定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意义的、有用的,拒绝不够扎实的东西,没有经过严格论证过程,没有做过非常充分的调研的空洞的、浮躁的东西,减少发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没有思想性的文章。让真正学有所长的人,让真正解决问题的成果更多的能够发表出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真知。这也是办刊的硬核所在,是一本刊物的责任和其存在的意义。

在工作形式上要加大期刊的参会和办会力度。参会是为编辑人员提供了解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的机会。办会是编辑部从学科体系、学科建设的角度选择重要研究方向,全国范围征求稿件,发挥引领的作用,也有利于发现优质稿件、培养优秀作者,尤其是以定期举办论坛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会引发作者群的持续关注,将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撰稿:刘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