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观点 >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合理释放四大红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并且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此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意义?接下来又应当如何加快发展?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黄群慧表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今年将5%左右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我国需要很好地释放“独特制度红利”、“市场需求红利”“制造大国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接下来要着眼于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

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当前经济潜力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要求,你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黄群慧:今年将5%左右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而且是在2023年增速5.2%这个较高基数上的设立的,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此前国际上像高盛、IMF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测都低于5%,但这种预测经常会因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出现调整,如果定得太低的话,恰恰会影响预期。现在预期目标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求,提出得积极一些,后续不管是宏观政策还是各地发力也都会更加积极有为。

从宏观政策上看,要坚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尤其是我国必须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释放内需潜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继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消费的信心主要取决于收入预期,投资的信心则是来自于对整体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和风险的可评估性,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亮点,就是将此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中的“基本”两字去掉,透露出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信号。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速应当争取实现略高于经济增速,以提振居民收入预期为突破口,让消费与投资双向拉动的循环转起来。当然,这也会涉及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收入占比关系,总体上看,政府、企业、居民三方的收入都保持一定增速,但居民的增速相对更快一些,从而实现分配结构的调整优化。

我国目前拥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制造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们通过很好地释放“独特制度红利”“市场需求红利”“制造大国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充分相信今年经济增速可实现预期目标。

《21世纪》:“新质生产力”这个新词从去年起备受关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恢复关键期,面临不少挑战。我国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重要考量,你如何看待?

黄群慧: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时期,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处于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关键变革时期,也就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掌握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关键。

而且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通过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这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从这个意义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要求。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年应当如何去具体推进新质生产力?

黄群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发展,无疑是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当今世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进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成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而新型生产要素及其新组合又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模式,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勃发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及其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整体推进了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也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正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因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其关键要求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而且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在这其中,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关键要素发展起来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能够逐步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具有渗透协同性、颠覆创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赋能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要针对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发展智能产品,以制造业全流程智能改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改革开放是当代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这要求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教育体制、分配体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时提到,“要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少地方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在密集讨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你对此如何看待?

黄群慧:这主要是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已经出现“内卷化”。我以数字技术产业为例,在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曾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之一的传统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数字技术革命时期的发展需要。

过去,地方政府竞争之所以有效,一是在“从无到有”阶段,不可避免地重复建设相较于产业能力的快速形成,是一个值得付出,也付得起的代价;二是过去地方政府竞争推动的钢铁、汽车、风电、房地产等产业虽然投资大,但技术周期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但现在的数字技术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数字经济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为抢先达到最低有效规模,在企业成长初期的数据竞争、市场份额竞争往往具有非理性特征,而不同领域数据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数据孤岛、数据垄断从全局而言并非最优选择,而是资源和效率浪费。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的一部分产业具有大投资与短周期并存的特点,投资所需门槛资金、能力、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变迁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使芯片、存储、光电设备等领域的重复建设与竞争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

因此,数字经济时代,既要保持地方政府的竞争活力,又要形成合作格局,这不仅需要有协调发展的思路,更需要有下好全国一盘棋的措施。要明确地方招商引资行为以及产业政策的具体事务属性、事权范围和政策边界,加强对关键技术重要行业、数字经济基础领域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从国家经济安全和整体生产力布局角度引导规范地方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行为;继续深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基于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战略以及城市群都市圈战略,建立高层次的区域间和城市间的产业政策协同机制和招商引资行为协调机制;强化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和产业政策的评估,针对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和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完善相应预警机制以强化风险防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缴翼飞,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